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同时也是我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需要坚持的。
词汇起源
“实事求是”一词,源自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汉景帝的第三子刘德一心钻研古籍整理,刘德整理古籍的态度极为严谨,对残缺不全、字异文非和不同版本的古籍,必组织群儒进行研讨辨析、勘误订正、精心校理后,才整理成册。其本意是指务实的学风。这是“实事求是”一词的最早出处。
发展历程
毛泽东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这种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使得毛泽东在早年参加革命时就非常注重和实际情况相结合。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就强调“踏入人生和社会的实践说话”。毛泽东非常注重调查研究,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虚思想”。在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者,不支持已经起来和正在起来的伟大的农民革命斗争。为了迁就国民党,抛弃了农民这个最主要的同盟军,不承认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回到当时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的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最终经过32天的调查研究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这个报告就是实事求是的最好践行发展。
国民大革命最终以失败而告终,1927年,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但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处理中国革命问题时还不够成熟,时常犯“左”倾或右倾错误。而无论是“左”还是右,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照搬照抄共产国际指示的结果,都是教条主义的表现,教条主义又称“本本主义”,它是一种把理论当作教条、视书本为圣经的思想作风。其主要特征是理论与实践相分离,不从实际出发,生搬硬套,这给中国革命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为了反对这种教条主义思想,1930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提出了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后来在《矛盾论》和《实践论》两篇著作中,又进一步论述了为什么要实事求是和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的基本道理,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虽然在早在遵义会议上就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但是党内的“左倾”、“右倾”错误思想尚未肃清,因此在1941年5月份,党中央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第一次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通过延安整风,使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45年,党的七大将“实事求是”正式写入党章。从此,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确立。
影响深远
中国革命历经磨难和坎坷,最终取得了胜利,就是因为始终坚持了“实事求是”。从最开始照搬苏联的城市中心论,到放弃在敌人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暴动,根据中国国情,选择从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这都是源自于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