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因其考查范围广、复习难度大、重点难以把握等特点,一直是行测高分的拦路虎。小粉笔搜集了一些大家在备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快来看看是否你也有以下这些疑惑吧! 今天带来中篇~(点击传送门→查看上篇和下篇精彩内容)
#
第十一问
老师怎么说:
常识和判断、言语、数学不同,全靠知识的积累,所以备考时必定需要多加背诵、记忆,又因为工作、生活等分心,记忆力不如学生时代,因而会更明显的感觉瓶颈期。克服的办法:一是听课,系统掌握知识框架和高频考点;二是刷题,全面掌握考点。刷题很重要,除了弄清楚、弄明白题目本身,还要去查询相关知识点,以点带面扩大自己知识广度(毕竟常识考查知识广度)。相信通过认真努力的多掌握知识,必定能够突破瓶颈。三最重要的,备考期间,一定要集中注意力,达到六根清净的境界,不要让外界干扰,高效率会带来明显收获感。
#
第十二问
老师怎么说:
听课,记笔记是第一步,要把老师说的重点、需要记的记下来;第二步,要自己制作思维导图,否则知识点不系统,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是系统梳理的过程,更加系统、成体系,容易记忆;至于错题总结,需要全面掌握本题考点。除了弄清楚、弄明白题目本身,还要去查询相关知识点,以点带面扩大自己知识广度(毕竟常识考查知识广度)。
#
第十三问
老师怎么说:
人文常识是常识判断中极其重要的模块,考查内容较为广泛,主要考查诸子百家、诗词歌赋、音乐戏曲、中医中药、书法绘画、建筑园林、节日习俗、帝王将相、历史典故、重要政治制度、重要改革、重大历史事件等。
#
第十四问
老师怎么说:
国考固定的都是20道。省考多数是20,但是有的地方是15(如广东)、有的是25(如新疆),需要大家看自己报考省份的具体情形。在考查范围上是一样的,没有差别。差别在于侧重不同。国考地市级最重要的是法律,其次是人文、科技;最后是地理、政治经济等;除此之外的考试,重点是人文、科技;其次是地理国情;最后是政治、经济、法律等。
#
第十五问
老师怎么说:
从目前各省的考情来看,出题难度变化不大,都是常考考点+非高频、新考点的组合模式。考点分布来看,省考、国考副省级的变化不大,重点是人文科技。国考地市级从2018年起变化较大,以前重点是人文科技,而2018年重点变成法律,考了11道题,占了一半。所以大家如果考国考地市级重点放在法律,其它重点是人文科技。
#
第十六问
老师怎么说:
国考常识从2015年开始分为地市级、副省级两套试卷,这两套试卷常识都是20题,其中6~12道题目是相同的。其中地市级多为一线执法岗位,因此对法律素养要求高,所以地市级法律一直是重点,每年在6道以上,2018年更是多达10道。其次重点是科技、人文。最后是地理、政治(但2018年政治考了3道,有增加趋势)、经济;而副省级在15-17年,科技、人文最重要,其次为地理,政经法考查少。但18年出现较大变化:科技、人文、地理、法律考查较平均分别3~5题,政经考的少,没有最侧重模块,无疑增加了复习难度。
#
第十七问
老师怎么说:
国情社情即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包括山河湖海、行政区位与名胜古迹、矿产资源、农业生产、海峡、运河与航线、语言分布、重要国家矿产文化资源与首都、世界之最、各大洲分界线等。
#
第十八问
老师怎么说:
会的。中学我们学中国古典文学诗歌、散文、小说等时,老师常常会讲到中国古代文化,甚至有的学校会专门开几节这类课程,文学来源于生活,根植于一国、一民族的文化,所以必定有的。比如大家刷题时会看到成语典故反映的历史事件,文学作品名(如戏曲剧目名等)反映的历史事件,诗歌蕴含的历史典故等,都是两者的交叉重叠。
#
第十九问
老师怎么说:
世界历史相对于中国历史考的还是要少一些,其侧重点在于文明古国(埃及、印度、巴比伦、古希腊)和近现代史(文艺复兴到两次世界大战)。复习的方法和初高中一样,系统的来。一是专题化,比如西方人文主义、三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等,这样知识点不零散;二是时间轴化,按照历史大事纪年表,知道重大事件的大概时间,以应对排序题。
#
第二十问
老师怎么说:
小技巧很遗憾没有。常识和中学文理科内容重合度高,相信许多人从初中到高中,都被老师告知过学习没有捷径、小技巧,即便是行测其它技巧性学科也需要大量刷题练习和巩固,常识更需要脚踏实地来积累。当然积累也有科学办法,分三步走:第一步,听课记笔记,要把老师说的重点、需要记的记下来;第二步,要自己制作思维导图,否则知识点不系统,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是系统梳理的过程,使知识点更容易记忆 ;第三,错题总结,需要全面掌握本题考点。除了弄清楚、弄明白题目本身,还要去查询相关知识点,以点带面扩大自己知识广度(毕竟常识考查知识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