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泄露
隐私泄露
00:00
12:53



1.宏观政策

随着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信息透明和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国家很早就开始实施政策引导和执法监管,对故意泄露个人隐私的集体或个人处以严厉的惩戒措施。

《商业银行法》规定,对个人储蓄存款,商业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查询、冻结、扣划,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民法通则》规定,侵害他人隐私,造成财产损失的,应按照全部赔偿原则,予以全部赔偿。侵害他人隐私,致他人精神损害,并且造成严重后果的,受害人有权请求精神抚慰金赔偿。《刑法》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向特定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以及通过信息网络或者其他途径发布公民个人信息的,应当认定为刑法规定的“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然而,手机APP泄露信息、身份证信息被批量售卖、银行信息记录被泄露等诸多个人隐私被泄露问题仍层出不穷。   

2.热点事件

202056日,脱口秀演员王越池(艺名“池子”)发文称,中信银行向其曾服务公司上海笑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泄露其个人银行账户流水明细。随即激起大众对金融信息保护薄弱的担忧与讨论。57日凌晨1点,中信银行发表道歉信,宣布对相应员工进行处分,支行行长予以撤职。但有网友质疑其在玩“文字游戏”,将涉嫌违法行为称为员工未严格按照规定。57日,上海银保监局表示,已经正式开始调查。事实上,中信银行泄露客户信息已非首次,上一次是因其分行违规查询客户信贷信息而受处罚。

3.媒体评论

新浪财经:池子炮轰中信银行泄露个人隐私,下一个遭殃的会是你吗?(节选)

与其他个人信息相比,个人金融信息与个人资产、信用状况等高度相关,一旦泄露,对消费者的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更大。因此,监管十分重视对于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

事实上,早在2007年,央行就开始陆续通过《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等文件,开始了对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有十部相关的部门规范、规章制度等监管办法,对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做出了相关规定。除了正式的监管文件之外,央行的各级领导也在各种论坛、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加强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这些无一不显示了监管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并且也透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