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推理中的“前推后”与“后推前”

前  言

翻译推理是逻辑判断模块中的一种题型。这类题型的特征是题干和选项所给的信息中包含了逻辑关联词,要求我们按照推理规则找出一个可以推出或不能推出的选项。


所谓翻译推理就是根据题干的逻辑关联词来翻译,并根据推理规则来确定哪个选项可以推出,哪个选项不能推出。因此,基本的翻译公式和推理规则我们需要牢牢记在心里。


“前推后”与“后推前”是翻译推理最基本的翻译公式,我们需要对一些关键词的翻译结果进行准确记忆,并根据固定的推理规则来判断哪个选项是正确答案。


一、“前推后”的逻辑关联词

所谓“前推后”,就是前半句推出后半句(A→B),即当前半句为真时,后半句一定为真,下面给大家列出前推后的基本逻辑关联词:

如果A,那么B;

若A,则B;

只要A,就B;

所有A,都B;

为了A,一定(必须)B;

A是B的充分条件。


二、“后推前”的逻辑关联词

所谓“后推前”,就是后半句推出前半句(B→A),即当后半句为真时,前半句一定为真,下面给大家列出后推前的基本逻辑关联词:

只有A,才B;

不A,不B;

除非A,否则不B;

A是B的前提/假设/基础/关键/必要条件/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逆否等价

逆否等价是翻译推理最基本的推理原则,即A→B=-B→-A。用文字表示: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无必然结论。

例:如果天下雨,那么地会湿。

翻译:天下雨→地会湿;

逆否等价:-地会湿→-天下雨。


   例题演练     

(2023国考)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要想实现国内经济发展稳中求进,关键是要稳住市场主体。只有围绕市场主体需求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才能帮助其渡过资金难关。除了减税降费外,还需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才能为市场主体营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只有营商环境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市场主体才会获得内生动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国内经济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

由此可以推出:

A.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是帮助市场主体渡过资金难关的必要举措

B.只要稳住市场主体,就能实现国内经济发展稳中求进

C.如果深化“放管服”改革,就能营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D.若市场主体不具有内生动力,国内经济就不会有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



【题目分析】题干出现了逻辑关联词,翻译为:

①实现国内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稳住市场主体;

②帮助市场主体渡过资金难关→围绕市场主体需求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

③为市场主体营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减税降费 且 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④市场主体获得内生动力→营商环境更加市场化、法治化。

A项:该项翻译为“帮助市场主体渡过资金难关→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是对②的肯前,肯前必肯后,可以推出,当选;

B项:该项翻译为“稳住市场主体→实现国内经济发展稳中求进”,是对①的肯后,但肯后得不到确定性的结论,无法推出,排除;

C项:该项翻译为“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肯定了③后“且”关系中的一项,得不到确定性的结论,无法推出,排除;

D项:该项翻译为“市场主体不具有内生动力→国内经济就不会有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是对④的否前,但否前得不到确定性的结论,无法推出,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粉笔小贴士 

希望大家牢记翻译推理的逻辑关联词和基本的推理规则,掌握好解题技巧,这样才能又快又准地解题。



最新评论



下载粉笔App,获取更多专业考试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