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网络算命”
整治“网络算命”
00:00
14:30

背景介绍

事件 · 政策 · 媒体


 热点事件


近年来,互联网上悄然流行起“网络算命”,网站、小程序、自媒体平台等渠道都有像人工智能看面相、专业软件看指纹、手机APP判断星座“运势”等相关内容。甚至还有一些平台、个人以此为噱头引流,打造小有名气的“网红”。“网络算命”方式多种多样,收费也普遍偏高,多在千元以上,有的甚至半小时咨询收费高达上万元。此外,还有价格不菲的所谓“消灾物品”,其定价也远超市场同类产品。



 宏观政策


2023年,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2023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指出:“持续清理鼓吹炒作封建迷信陋习的帖文、视频信息,处置提供算命、占卜违规服务等问题。”

有关禁止封建迷信的法律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有“组织、教唆、胁迫、诱骗、煽动他人从事邪教、会道门活动或者利用邪教、会道门、迷信活动,扰乱社会秩序、损害他人身体健康”“冒用宗教、气功名义进行扰乱社会秩序、损害他人身体健康活动”行为之一的,处拘留、罚款等处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五条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等内容的信息;《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等信息。



 媒体评论


 网络算命有套路最终目的是算钱,

让其无立足之地

法治日报(节选)

无论是借助人工智能看面相、专业软件看指纹,还是通过手机APP判断星座运势等,网络算命的内核都是封建迷信。因其打着科学的旗号、宣扬技术的加持,往往更具有欺骗性、迷惑性,潜在危害不容小觑。据媒体调查,网络算命已形成固定套路和专门话术,最终目的是“算钱”,且催生出一条分工专业的产业链,其中包括营销、中介、客服等多种角色。

除了骗取钱财,网络算命还存在泄露个人隐私的风险。常见的网络算命通常需要提供姓名、出生日期、个人照片甚至身份证号等个人隐私信息,如果商家和个人收集这些信息并出售给不法分子,那么还会滋生诈骗等犯罪的风险,因此,必须对网络算命时刻保持警惕。

网络算命的违法属性非常明显。尽管相关整治行动在不断推进,但总体而言,还存在一些难点和痛点。比如在监管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往往面临违法主体追溯难、电子证据收集固定难、电子数据审查难等,有些甚至超越了基层执法人员的知识范围。在交易方面,一些不法商家往往通过红包、转账或打赏等方式进行,以规避相关部门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