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易错易混
负强化与惩罚的区别
1.负强化是指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如不再批评,不用做家务。
2.惩罚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
(1)正惩罚是指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例如,小红说谎话,妈妈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2)负惩罚是指儿童出现一个不适宜行为时,去掉一个好的刺激,即不给予原有的奖励,以减少儿童不适宜行为的出现概率。例如,小明考试不及格,妈妈取消了周末带他去游乐园的计划。
3.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拓展知识
强化程序是指反应受到强化的时机和频次。强化程序可分为连续强化程序和间隔强化程序。
(1)连续强化
连续强化指每一次理想行为出现时,都给予强化。例如,一开灯就亮。连续强化在新反应时最为有效。
(2)间隔强化
间隔强化指间隔一定时间或比例才给予强化。间隔强化又分为两类,时间式和比率式。时间式又分为定时强化和变时强化。比率式又分为定比强化和变比强化。
①定时强化,即强化的时间间隔是固定的。例如,每隔10分钟给予一次强化,每周三给予一定奖励,每月五号发工资。定时强化由于有一个时间差,强化后随之以较低的反应率,但在时间间隔的末了反应率上升,出现了扇贝效应。学生在期终考试时临时抱佛脚就证明了这一点。
②变时强化,即强化的时间间隔是变化的。例如,随时给予的强化,随堂测验。
③定比强化,指间隔一定的次数给予强化,例如,计件工作、集齐5张卡片兑换奖品。定比强化对稳定的反应率比较有益。
④变比强化,指每两次强化之间间隔的反应次数是变化不定的。例如,抓娃娃机、买彩票等。变比强化对维持稳定和高反应率最为有效。
总结表格如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