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读热点 | 为青年科研人员开“机会之源”节“时间之流”
热点解读

为青年科研人员开“机会之源”节“时间之流”

via光明日报

科技部、财政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这是4年来有关部门开展的第三轮科研人员减负专项行动(减负行动3.0),旨在聚焦青年科研人员,推动减负行动效果持续深化,保障青年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

近年来,我国科技人才队伍持续保持并加速呈现年轻化特征。科研人员总量之所以能够保持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新增的青年群体源源不断充实了科研人员队伍。据测算,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39岁以下的人群在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中占比达到78.39%。由此可见,青年科研人员正在我国各项科技创新活动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然而,青年科研人员总量扩大、占比提高和增速加快,带来的是青年科研人员群体的同侪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种“内卷”现象,加之外在相关制度设计的不完善,导致青年科研人员崭露头角机会减少、成长发展通道收窄、评价考核压力增加、事务性负担加重。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的青年群体中,38.2%的人认为青年科技人员成长受限问题非常严重或比较严重,48.4%的人认为自身积极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55.5%的人认为自己主持的科研项目数量低于预期。从这一数据可以发现,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发展甚至生存环境都已出现了较为突出的问题,迫切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并推动科技界内外共同行动。

此次,五部门联合出台的“减负行动3.0”聚焦青年科研人员群体,提出了一系列较为行之有效的举措。相较于前两轮减负行动,“减负行动3.0”更加聚焦青年科研人员这一特殊群体,也更加突出体现了“开源节流”的特征。

“开源”就是为青年科研人员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多的条件。针对青年科研人员因激烈竞争而自我加压所形成的“内在压力”,以及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滞后而形成的“外在压力”,此次“减负行动3.0”通过设置稳定性的资助模式、定额式的任职比例、差异化的评价机制、柔性化的考核要求、专职化的助理配置等方式,在发展机会保障、成长通道保障、经费条件保障等方面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切实可行的支持,从而使其能够在科技发展中真正地唱主角、挑大梁。同时,引导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为其“搭台”、前辈资深科研人员为其“站台”,使得科技事业和创新工作能够“名角辈出、好戏连台”

“节流”则体现在为青年科研人员节约和保障科研时间,减少无谓的时间消耗上。事实上,对于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而言,时间利用结构始终存在着“长而不够”的局面。一是时间总量与时间结构的矛盾,总体工作时间“长”而科研时间“缺”;二是客观时长与主观感受的矛盾,现实科研时间“长”而主观需求感受“缺”;三是“弹性”时间与“刚性”任务的矛盾,可供自主安排的时间“长”而相对于工作任务要求则“缺”。此次“减负行动3.0”提出了一系列举措,旨在确保青年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日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少于4/5,无疑将有效保障青年科研人员的业务聚焦、专业聚焦、精力聚焦

面向未来,期待能够在“减负行动3.0”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并深化改革成果,归根结底就是要为科研人员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一是做“加法”,进一步增加机会和条件的供给保障力度;二是做“减法”,进一步减轻考核负担和竞争压力;三是做“乘法”,进一步将青年科研人员的改革红利复制推广到不同类型的群体;四是做“除法”,进一步破除不合理的制度瓶颈以提升广大科研人员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激励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

via经济日报

近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5部门联合推出“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引起科技界广泛期待。减负行动为何瞄准青年科研人员?

减负行动瞄准青年科研人员堪称顺理成章。这已经是近4年来科技部等部门开展的第三轮科研人员减负专项行动。2018年开启的“减负行动1.0”,部署减表、解决报销繁、精简牌子、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检查瘦身、信息共享、众筹科改等具体行动;2020年开启的“减负行动2.0”,部署了成果转化尽责担当、科研人员保障激励、新型研发机构服务和政策宣传等行动。前两轮减负行动瞄准的都是科研人员反映突出的实际问题,在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努力下,相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举措逐步实现常态化。

奔着问题去的减负行动,必然会关注当前还未解决的现实问题,更会关注经过前两轮面向全体科研人员的减负行动后还存在着不合理负担的重点人群——青年科研人员。很多青年科研人员资历浅、资源少,白天忙杂事,晚上搞科研。他们是减负行动需要特别关注的人群。

重点突破,减负行动瞄准青年科研人员可谓切中肯綮。他们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中国科协相关报告显示,我国39岁以下的科技人力资源占比达78.39%。作为创新主力军的青年科研人员,既处于职业生涯初期,又处于创新力巅峰期。处在职业生涯初期,意味着他们崭露头角难度大,往往不能独立创建实验室和团队,需以“科研助手”角色加入一个团队,又因资历较浅常常承担很多额外的事务性工作,同时,在论文、专利、获奖等成果中署名靠后甚至不能署名,所做工作和实际贡献很难被充分体现;处在创新力巅峰期,是指他们体力精力充沛,正是创新力强、成果多产高产的阶段。这要求我们必须解决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窄、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等突出问题,让他们无需急功近利,不必埋头琐碎,而是专注深耕科研主业,安心享受科研的乐趣。

“减负行动3.0”聚焦青年科研人员反映较多的现实问题,部署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等方面行动,并给予他们资金和项目支持。期待“减负行动3.0”早日落实落细,充分激发青年科研人员的创新潜能与活力,激励他们勇攀更多科技创新高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人才强国、科技兴国。优化科研环境,减少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的负担,是当前发展的应有之举。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推出包括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五大方面近20条举措,从更利于科研工作角度出发,剥离不必要的“繁文缛节”,将青年科研人员从评价考核和事务性负担中解放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科研上;让他们在科研项目中担任骨干角色,赋予更多自主权,充分调动其创新活力,激励他们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通过这一系列的优化政策,相信我们可以更好地吸引青年人才、留住青年人才,提高科研体系运作效率,推动我国科研向着更高层次发展。



最新评论



下载粉笔App,获取更多专业考试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