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污罪与职务侵占罪怎么区别?
贪污罪与挪用公款罪有什么区别?
挪用公款罪和挪用资金罪、挪用特定款物罪又有什么不同?
当这些罪名同时出现时,很多小伙伴就懵了。不要懵,这篇文章我们就带大家找到区分这些罪名的一个关“键”。
1.贪污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
区别贪污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关键在于行为主体是否为国家工作人员。贪污罪是国家公职人员犯罪,而职务侵占罪是非公职人员犯罪。

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和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比如,环保局局长侵吞单位公款20万,据为己有,定贪污罪。
再如,好汉公司出纳侵吞公司资金20万,定职务侵占罪。
2.贪污罪与挪用公款罪的区别
区别贪污罪与挪用公款罪的“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不归还公款的意思。
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 月未还的行为。
贪污罪的本质是化公为私,挪用公款罪的本质的是公款私用。

只要查明行为人具有不归还的意思,就应认定为贪污罪。
常见的挪走公款后不准备归还的手段如∶(1)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的;(2)挪用公款后采取虚假发票平账、销毁有关账目等手段,使所挪用的公款已难以反映在单位财务账目上,且没有归还行为的;(3)截取单位收入不入账,非法占有,使所占有的公款难以反映在单位财务账目上,且没有归还行为的;(4)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有能力归还所挪用的公款而拒不归还,并隐瞒挪用的公款去向的。
比如,环保局局长挪走单位公款20万,并将账目销毁,定贪污罪。
再如,环保局局长挪用单位公款20万赌博。题目没有明说不还,也没有相应的后续手段表明不想还,定挪用公款罪。
3.挪用公款罪与挪用资金罪的区别
区分挪用公款罪和挪用资金罪的“关键”在于行为主体不同。

挪用资金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3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
如果是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从事三种活动之一的,定挪用公款罪;如果是公司、企业等非公职人员挪用单位资金从事三种活动之一的,定挪用资金罪。
比如,环保局局长挪用公款20万,只是挪用,没有证据证明不欲归还,定挪用公款罪。
再如,好汉公司出纳挪用单位资金20万,定挪用资金罪。
4.挪用公款罪与挪用特定款物罪
区别挪用公款罪和挪用特定款物罪的“关键”在于挪用公款罪是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而挪用特定款物罪是挪用特定款物归单位另行使用。
简单记忆就是,挪用公款罪是公款私用,挪用特定款物罪是公款公用。

挪用特定款物罪,是指违反特定款物专用的财经管理制度,挪用国家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行为。
比如,环保局局长挪用单位公款20万用于赌博,定挪用公款罪。
再如,民政局局长挪用单位救济款20万用于给单位建造办公楼、购买公车,定挪用特定款物。
小伙伴们,此罪与彼罪的区分实际上非常复杂,并非上述几句话就能归纳的。
但是我们的目标是在事业单位考试中迅速解题,因此,只要把握住罪名之间区别的关键点,化解事业单位的法律常识题,就易如反掌啦!
题型演练
1.(单选)某市民政局副局长丁某挪用扶贫款归个人使用,根据法律规定,他的行为应( )。
A.以挪用特定款物罪处罚
B.以挪用特定款物罪从轻处罚
C.以挪用公款罪从重处罚
D.以挪用公款罪处罚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刑法。
根据《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这是《刑法》关于挪用公款罪的规定。因此,某市民政局副局长丁某挪用扶贫款归个人使用,应当以挪用公款罪从重处罚。
故正确答案为C。
2.(单选)某民政局工作人员冯某利用职务之便,挪用救济金2万元进行营利活动,构成何种犯罪( )。
A.挪用公款罪
B.挪用特定款物罪
C.职务侵占罪
D.挪用资金罪
【答案】A
【考点】法律-刑法-罪名;
【解析】
本题考查刑法。
A项正确,根据《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规定:“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冯某是民政局工作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其利用职务便利,挪用救济金进行营利活动是归个人使用,构成挪用公款罪,应当从重处罚。
B项错误,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三条规定:“挪用特定款物罪是指违反特定款物专用的财经管理制度,挪用国家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行为。”挪用特定款物归个人使用构成挪用公款罪,冯某挪用救济金是归个人使用,不构成挪用特定款物罪。
C项错误,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冯某为国家工作人员,故不构成职务侵占罪。
D项错误,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规定:“挪用资金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3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冯某是国家工作人员,而挪用资金罪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故不构成挪用资金罪。
故正确答案为A。
3.(单选)某市民政局干部刘某利用职权,将单位的50万元占为己有,购买了股票。半年后刘某将手中股票抛出后,携款潜逃。刘某的行为构成( )。
A.挪用特定款物罪
B.挪用公款罪
C.贪污罪
D.挪用资金罪
【答案】C
【考点】法律-刑法-罪名;
【解析】
本题考查刑法。
A项错误,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三条的规定,挪用特定款物罪是指违反特定款物专用的财经管理制度,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行为。刘某的行为不构成挪用特定款物罪。
B项错误,根据《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 3 个月未还的行为。刘某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后携带公款潜逃,其主观上已经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不构成挪用公款罪。
C项正确,《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规定:“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因此,刘某的行为构成贪污罪。
D项错误,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挪用资金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 3 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 3 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刘某是国家工作人员,主体不适格,不构成挪用资金罪。
故正确答案为C。
4.(单选)某乡镇工作人员冯某利用职务便利挪用救济金5万元进行营利活动。冯某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 )。
A.挪用特定款物罪
B.职务侵占罪
C.挪用公款罪
D.挪用资金罪
【答案】C
【考点】法律-刑法-罪名;
【解析】
本题考查刑法。
根据《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项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冯某是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构成挪用公款罪。
故正确答案为C。
5.(单选)某国有事业单位办公室副主任王某,在担任出纳期间,私自利用公款购买股票。王某的行为构成()。
A.挪用公款罪
B.滥用职权罪
C.挪用特定款物罪
D.玩忽职守罪
【答案】A
【考点】法律-刑法-罪名;
【解析】
A项正确,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本题中王某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其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挪用公款购买股票的行为,符合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
B项错误,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故意逾越职权,违反法律决定、处理其无权决定、处理的事项,或者违反规定处理公务,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C项错误,挪用特定款物罪,是指违反特定款物专用的财经管理制度,挪用国家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行为。
D项错误,玩忽职守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故正确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