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发生了无数次的战争,下面跟着小粉笔一起来梳理一下我国古代常考的战役吧!
一、牧野之战
战争:牧野之战
交战时间:商朝末年
交战双方:商纣王vs周武王
重要典故:临阵倒戈
战争结果:周武王以少胜多取得胜利
补充:由于无法忍受商纣王残暴的统治,周武王就联合其他部落们,带着5万兵力来讨伐商纣王,商纣王就临时凑了17万人的部队,两军在牧野交战,虽然商纣王的人多,但是军心不稳,所以战场上还没交手,就临阵倒戈了,最后周武王的联军以少胜多,消灭商王朝,一统中原。
二、长勺之战
战争:长勺之战
交战时间:春秋时期
交战双方:齐国(齐桓公)vs鲁国(鲁庄公)
重要典故:一鼓作气(曹刿)
战争结果:鲁国以少胜多取得胜利
补充:“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是军队在多次连续战斗后,士气和体力均会下降。只有在第一次击鼓的时侯士气振奋,士气充盈的军队进攻疲弱的敌军,才能取胜。
三、城濮之战
战争:城濮之战
交战时间:春秋时期
交战双方:晋国vs楚国
重要典故:退避三舍(古时候一舍为30里,三舍就是90里)
战争结果:晋国取得胜利
补充:晋文公重耳流亡到楚国的时候,楚成王把他当作贵宾来接待。在一次宴会上,楚成王问重耳:“要是公子回到晋国做了国君,怎样报答我呢?”晋文公对楚成王说:“要是托您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当上国君,将来晋和楚万一发生战争,双方军队碰上了,我一定命令晋军退避三舍。要是楚军还不肯罢兵,我只好左手拿着鞭子和弓,右肩背着箭袋,和您较量一番了。”后来晋楚两国开战了,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最后被晋军打败。
四、桂陵之战
战争:桂陵之战
交战时间:战国时期
交战双方:齐国(孙膑)vs魏国(庞涓)
重要典故:围魏救赵
战争结果:齐国取得胜利
补充: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齐国通过攻袭魏国的都城大梁来援救赵国,庞涓为救国家的都城赶紧回援。但是途中碰到了孙膑设的埋伏,最终齐国大获全胜。
五、马陵之战
战争:马陵之战
交战时间:战国时期
交战双方:齐国(孙膑)vs魏国(庞涓)
重要典故:减灶诱敌
战争结果:齐国取得胜利
补充:战国时期,魏国攻打韩国,齐国利用减灶诱敌的计策来援救韩国,庞涓贸然前进,中了孙膑设的埋伏,最终齐国全胜。
六、长平之战
战争:长平之战
交战时间:战国时期
交战双方:秦国vs赵国
重要典故:纸上谈兵
战争结果:秦国取得胜利
补充:战国时期,秦赵两国开战,赵国一开始是老将廉颇以固守不出的政策应战,秦国见形式不妙,则使用离间计,散布谣言说他们最怕的就是赵括,赵王中计后,把廉颇换成赵括。秦国将领则换成著名的战神白起。由于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贸然出击,结果四十万赵军尽被歼灭。
七、巨鹿之战
战争:巨鹿之战
交战时间:秦朝末年
交战双方:楚军(项羽)vs秦军(章邯、王离)
重要典故:破釜沉舟
战争结果:楚军以少胜多打败秦军
补充:项羽为给叔父项梁报仇,亲自率领两万精兵进攻章邯。渡江前项羽命令士兵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只带三天干粮,表示下定决心,为取得胜利准备牺牲一切,最后楚军于巨鹿大败秦军。
八、垓下之战
战争:垓下之战
交战时间:楚汉争雄时期
交战双方:汉军(刘邦)vs楚军(项羽)
重要典故: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战争结果:汉军取得胜利,刘邦统一全国,建立西汉
补充:刘邦联合韩信等各路诸侯围困项羽,晚上让汉军在四面唱起楚歌,使楚军以为楚地已失,军心瓦解,项羽此时已知大势已去,准备带领800子弟突围,就与自己的爱妾虞姬诀别,最后逃到乌江边挥剑自刎。
九、官渡之战
战争:官渡之战
交战时间:东汉末年
交战双方:曹操vs袁绍
重要典故:火烧乌巢
战争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取得胜利
补充:曹操接受许攸建议,亲自率领精兵烧了袁绍放在乌巢的粮草,大破袁军。袁绍带八百名骑兵逃到老家河北。官渡之战也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十、赤壁之战
战争:赤壁之战
交战时间:东汉末年
交战双方:孙刘联军VS曹操
重要典故:火烧赤壁
战争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补充:曹操率大军攻打孙刘联军,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以黄盖诈降、火攻连环船大破曹军。赤壁之战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十一、夷陵之战
战争:夷陵之战
交战时间:东汉末年
交战双方:蜀汉vs东吴
重要典故:火烧连营
战争结果:东吴打败蜀汉
补充:刘备为夺回荆州,给死去的关羽报仇而攻打东吴,后来东吴陆逊用火攻战术,击败了前来讨伐东吴的刘备。
十二、淝水之战
战争:淝水之战
交战时间:东晋时期
交战双方:前秦(苻坚)vs东晋(谢石、谢玄、谢安)
重要典故: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战争结果: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
补充:投鞭断流是苻坚认为自己军队的人多,把每个兵的鞭子投到江里,都可以阻断江水的流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指前秦的军队在逃跑过程中,看到草木以为是敌兵,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
以上就是我国古代战争中非常重要的的战役,小伙伴们掌握住了嘛?
强化练习
1.(单选)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以少胜多的战役,下列不属于以少胜多的是( )。
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长平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A项错误,官渡之战发生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B项错误,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C项正确,长平之战是秦国军队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当时秦军约六十万兵力,赵军约四十五万,最后以赵军的失败告终,故长平之战并非一次以弱胜强的战役。
D项错误,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前秦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2.(单选)《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与此相关的成语是( )。
A.背水一战
B.四面楚歌
C.破釜沉舟
D.十面埋伏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A项错误,背水一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在不利情况下和敌人作最后决战,比喻面临绝境,为求得出路而作最后一次努力。
B项错误,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C项正确,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比喻下定决心彻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D项错误,十面埋伏出自垓下之战,指刘邦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项羽率领的楚军。垓下之战是指公元前202年,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境内)进行的一场决战。它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
故正确答案为C。
3.(单选)城濮之战,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城濮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下列成语中与此次大战有关的是( )。
A.退避三舍
B.破釜沉舟
C.草船借箭
D.四面楚歌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
A项正确,退避三舍,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退避三舍与城濮之战有关。
B项错误,破釜沉舟,意思是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表示下定决心,为取得胜利准备牺牲一切。破釜沉舟与巨鹿之战有关。
C项错误,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鲁肃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
D项错误,四面楚歌,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四面楚歌与西楚霸王项羽和汉高祖刘邦之间的垓下之战有关。
故正确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