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知道的中国古代战役的小知识

在考试当中经常会遇到中国古代的战役,从炎黄二帝斗蚩尤,到中国与西方国家缔结的第一份国际条约《尼布楚条约》,战役千千万,今天就由小粉笔按照时间顺序给大家总结一下中国古代的战役。

史前战争


      涿(zhuō)鹿之战     

···· 史前战争 ····

距今大约4600年前,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进行的一场大战,以炎黄部落联盟的胜利而告终。涿鹿之战后,有力地奠定了炎黄部落联盟占据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对于古代华夏族由远古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夏商周


      鸣条之战     

···· 夏商周 ····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在汤的率领下,发兵讨桀,大败夏兵,夏朝灭亡。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的王朝至此宣告结束。汤建立商朝,定都亳(今河南商丘)。商朝中期,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又称殷商。


      牧野之战     

···· 夏商周 ····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众伐纣,经过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攻进商都灭商建周,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

相关典故:临阵倒戈


春秋战国


      长勺之战     

···· 春秋战国 ····

公元前684年,春秋时期齐国与鲁国之间发生于长勺(今山东莱芜)的战役。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鲁齐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的胜利,间接促成齐鲁数年息兵言和。

相关典故:曹刿论战、一鼓作气


      城濮之战     

···· 春秋战国 ····

公元前632年,春秋时期,晋国与楚两国在卫国城濮(今山东鄄城)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的诺言,令晋军后退90里,避楚军锋芒。待楚军深入,晋军大败楚军。

相关典故:退避三舍


      桂陵之战     

···· 春秋战国 ····

公元前354年,战国时期,魏国围攻赵国首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孙膑率军围攻魏国首都大梁,使魏国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这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截击战,被后来的军事将领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

相关典故: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 春秋战国 ····

公元前343年,战国时期,魏国发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孙膑使用“减灶”之策诱魏国庞涓中计,追至马陵山中伏身亡,齐军乘胜追击,俘太子申,全歼魏军。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马陵之战也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战例。

相关典故:减灶诱敌


      长平之战     

···· 春秋战国 ····

公元前260年,战国时期,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晋城)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战争。仅仅持续了5个月,赵国赵括不敌秦国白起,赵国最终战败,秦国获胜,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相关典故:纸上谈兵


秦汉


      巨鹿之战     

···· 秦汉 ····

公元前207年,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朝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经此一战,基本上消灭了秦朝赖以存在的军队,扭转了整个战局,为最后推翻秦王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相关典故:破釜沉舟、作壁上观


      垓下之战     

···· 秦汉 ····

公元前202年,在楚汉战争中,汉军刘邦适时发起战略追击,积极调集援兵,一天不到的时间便全歼项羽的十万楚军,创造了中国古代大规模追击战的成功战例。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相关典故: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白登之围     

···· 秦汉 ····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的事件。

公元前201年,韩王信造反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迎击匈奴。刘邦轻敌冒进,中了匈奴诱兵之计。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7天7夜。后来,刘邦采用陈平之计才得以脱险。


      七国之乱     

···· 秦汉 ····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联合楚王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昆阳之战     

···· 秦汉 ····

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它决定了未来中原王朝的国运与兴衰。身为偏将军的刘秀一战成名,为日后缔造东汉王朝奠定了基础。


三国


      黄巾起义     

···· 三国 ····

公元184年,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又因全国大旱,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


      官渡之战     

···· 三国 ····

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继而击溃袁军10万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相关典故:火烧乌巢


      赤壁之战     

···· 三国 ····

曹操统一北方后,率大军南下,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相关典故:火烧赤壁、羽扇纶巾(周瑜)


      夷陵之战     

···· 三国 ····

又称彝陵之战、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之战。刘备为替关羽报仇,公元221年,刘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相关典故:火烧连营


魏晋南北朝


      淝水之战     

···· 魏晋南北朝 ····

前秦皇帝苻坚统一北方后,大举进攻南方的东晋。公元383年,是前秦向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于淝水(今安徽寿县)交战,最终东晋在谢安等人领导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南部,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国侵略。

相关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折屐(jī)齿


唐朝


      安史之乱     

···· 唐朝 ····

公元775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在唐朝将领郭子仪、李光弼(bì)等人的反击下,经历了8年的安史之乱落下帷幕,大唐从此由盛而衰。

相关典故:马嵬(wéi)兵变


      黄巢起义     

···· 唐朝 ····

公元878年由黄巢领导的反抗唐朝政府黑暗腐朽残酷统治的农民起义运动,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由于没有稳定的后方,缺乏经济上的保障和群众基础,起义军最后还是失败了,但黄巢之乱祸延大唐半壁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宋朝


      澶(chán)渊之盟     

···· 宋朝 ····

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辽由于自身原因,以及宋真宗也赞同议和,与辽订立和约,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此后宋辽两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


      靖康之变     

···· 宋朝 ····

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二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


      郾(yǎn)城之战     

···· 宋朝 ····

1139年,宋金战争中的一次著名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范围最广、持续很久的民族战争。宋朝岳飞所率岳家军以少胜多,予以金军完颜宗弼沉重打击。宋高宗赵构和秦桧只图利用胜利,作为对金乞和的资本,断送了这次战争的胜利成果。退兵前,岳飞长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相关典故:直捣黄龙


明朝


      靖难之役     

···· 明朝 ····

1399年,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土木堡之变     

···· 明朝 ····

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入侵明朝边境,明英宗和王振亲率二十万大军出征,计划从大同北上,与瓦剌在明朝边境决战,朱祁镇因情报失灵兵败瓦剌。这是明朝中央军队第一次发生的一场失败战役,而朝中的士大夫为防止明朝重蹈北宋灭亡覆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清朝


      三藩之乱     

···· 清朝 ····

清军进入山海关后,扶植了三藩军队(分别为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以汉制汉”。在清军征服全国后,三藩却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拥兵自重,成为清廷的心腹大患。1673年,康熙做出撤藩的决定,战争爆发,于1681年清军攻入云贵省城昆明,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才结束。


      雅克萨之战     

···· 清朝 ····

1685年,清军为收复领土雅克萨,对入侵的俄军所进行的两次围歼战,是中国对俄的第一次自卫反击战。清军胜利,签定第一个平等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暂时遏制了俄军对外兴安岭以南中国领土的侵犯。


中国古代战役的小知识也就梳理到此了,大家一定要好好地复习,早日拿下这一part。



最新评论



下载粉笔App,获取更多专业考试资讯